秋季咳嗽如何防治

时间:2022-05-04 15:31:37 来源:养生之道网   阅读量:11904   

伴随着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变大,一些 老病又找上门来医院呼吸科最近多了不少咳嗽,气喘的患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医师余小萍指出,秋季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同时也是哮喘高发季节,病人常常出现咳嗽或气喘伴随着气候逐渐变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会进入高发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咳,痰,喘,这类疾病往往有反复发作,病史长的特点咳嗽如何反复发作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受,秋季咳嗽总是反复发作,而且一咳就是十天半月事实上,咳嗽的形成和反复发病,常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吸入物吸人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人物如硫酸,二氧化疏,氯氨等职业性咳嗽的特异性吸人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邻苯二甲酸酐,乙二胺,青霉素,蛋白酶,淀粉酶,蚕丝,动物皮屑或排泄物等,此外,非特异性的尚有甲醛,甲酸等2.感染咳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在咳嗽患者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如果吸人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咳嗽3.食物由于饮食关系而引起咳嗽发作的现象在咳嗽病人中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4.气候改变当气温,湿度,气压和 空气中离子等改变时可诱发咳嗽,故在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 病哪些疾病易诱发咳嗽1.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是由 于病毒经过鼻腔和咽喉进入到人体,引 起上呼吸道黏膜发炎小儿患上感冒时, 一般都会出现咳嗽的症状2.支气管炎大多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发病较急,一开始多为干咳,随之逐渐出现咳嗽,咳痰等不适,严重时因呼吸困难而出现缺氧,嘴唇变为青紫色3.肺炎2岁以内的小儿大多是支气管肺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而引起一般会有干咳,还会出现气促,口唇发紫,鼻翼煽动等现象除了新生儿外,通常会发烧到39~C4.急性喉炎当病毒或细菌通过喉部时,也会引起喉部感染急性喉炎除了干咳和喉部疼痛外,最典型的症状是声音嘶哑,甚至发不出声音来在吸人空气时发出像犬样的咳嗽声,严重时有哮鸣音咳嗽如何选西药1.无痰干咳,应选中枢性镇咳药中枢性镇咳药对咳嗽中枢抑制作用较强,疗效往往立竿见影,但适用于剧烈干咳无痰的情况以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为例,该药能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和纤毛排出运动,能抑制各种因素引起的咳嗽反射,但多痰患者应禁止使用,这是由于咳嗽抑制后,痰液不能咳出,淤积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同时,痰液中滋生大量致病菌及病毒等病原体,可继发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或产生其他并发症若是少痰咳嗽剧烈患者,应配伍祛痰药使用 2.有痰咳嗽,要选祛痰止咳药痰液能刺激呼吸道感受器,引起咳嗽祛除呼吸道中的痰液,咳嗽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因此祛痰药可以起到止咳的作用一般痰液灰白色黏稠者,可选氯化铵或盐酸溴己新,但用药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痰液稠厚难以咳出时,可选用乙酰半胱氨酸,它可使痰中黏蛋白分解,使痰变稀薄,易于咳出痰液黄色或绿色脓液时,说明伴有感染,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添加抗菌药物正确选用.止咳中成药 许多咳嗽患者不愿用西药而希望服用中成药,虽然市面上卖的止咳中成药包装上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能,但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对止咳中成药应辨证选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专家指出,中医治疗咳嗽,气喘首先要区分病性属热性还是寒性,才能选用不同药性和作用的中成药正确治疗如果是咳喘寒证用了凉药,就像雪上加霜,往往会用药无效或拖延病情,如果是咳喘热证用了热药,则会火上浇油,往往加重病症怎样区分寒性咳喘和热性咳喘呢如果咳喘有痰,痰色白,或很清稀,或有泡沫,量多,人感觉怕风,怕冷,多是风寒引起的寒性咳喘,要选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消咳喘,半夏露,杏苏止咳糖浆,桂龙咳喘宁,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等如果咳喘痰黏稠,难咯不畅,颜色偏黄,或喉咙疼,口干,属于热性咳喘,应选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中成药,像急支糖浆,清肺消炎丸,十味龙胆花颗粒等若秋天燥咳无痰,咽喉干燥,可选用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药另外还有痰湿咳嗽,此类咳嗽以体弱老人居多,其特点是咳声重浊,痰多而黏腻,呈灰白色,进食甘甜油腻食物后加重,伴有胸闷,食少,体倦,大便稀等症状宜用理肺健脾,宁嗽祛痰药,如半夏露,半夏天麻丸,橘红痰咳冲剂,二陈丸等多痰哮喘者不要服用雪梨膏,梨膏糖等专家指出,咳喘还要分虚实,像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造成的咳嗽,属于受邪引起,中医在治疗时讲究透邪,宣肺不要着急于镇咳,如果过早使用镇咳药,短时间好像咳嗽的症状会得到减轻,但之后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胸闷不畅等不适而慢性咳喘,往往迁延难愈,经常伴咳嗽无力,虚弱多汗,四肢发凉者,是虚证的表现如果痰多色白,可以用桂龙咳喘丸,固本咳喘片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