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
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公众进一步关注个人健康和防护最近几天,网上贴出的囤药清单和服药顺序引发了家庭备药潮
俗话说,未雨绸缪让许多人有信心和心态击败新冠肺炎但也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新冠肺炎奥米克隆的感染者大多不需要住院甚至吃药,而是自行服药,使其中毒,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如果不住院,一定要警惕
服用多种感冒药,女孩急性肝损伤
最近,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阿美,一个14岁的女孩,在最初感冒的两天内吃了七种感冒药本以为多种药物一起服用可以让自己好起来,但阿梅的感冒症状并没有减轻,反而出现了呕吐,腹痛等更严重的症状阿梅在家人的陪同下被送往当地医院急救,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肝损伤
临床上频繁出现自行给药引起急性肝肾损伤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和/或碱性磷酸酶,肌酐水平不同程度升高,严重者出现发热,厌食,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这里提醒一下:药物服用越多,疗效不一定越好,也不能自己混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不要盲目听从网上的用药建议在这里,我将详细解释几个集中的用药错误
多种感冒药一起吃,效果会更好吗。
注意:不要自己服用过多的药物。
如果突然感冒,大多数人会首先选择自己购买非处方药,而不是在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下服用但是现在市面上很多感冒药,尤其是复方制剂,中成药,退烧药,镇痛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服用前你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
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者同时服用退烧药和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会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见感冒药:氨酚伪麻片,盐酸对乙酰氨基酚片,盐酸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等。
吃感冒药的时候,切记没有1+1gt,2,但它有1+1gt,2药物风险。
不同种类的药物可以混合在一起吗。
注意:不能随便吃药,更不能和别人混用。
我们一直主张药不能随便吃不存在吃药防病这种说法你应该根据症状服药吃药的时候不能随意混吃注意,这些药物组合是不能用的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菌素不能同时服用因为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在体内会被消化产生乙醇,而头孢会抑制乙醇在体内的代谢,造成乙醇的蓄积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肝损伤,呼吸暂停甚至死亡
益生菌和抗生素如果你没有正确地吃它们,你可能没有任何效果益生菌俗称肠道有益菌,而抗生素多为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是杀灭细菌如果益生菌和抗生素一起服用,抗生素会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杀死益生菌,那么益生菌就白吃了所以原则上建议抗生素和益生菌至少间隔两个小时服用
但是,益生菌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医生会推荐布拉酵母菌,属于真菌,可以和抗生素一起服用当然,急性腹泻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尤其是儿童秋冬季尤其要警惕诺如病毒感染
同时服用祛痰药和止咳药,小心堵塞呼吸道祛痰药的作用不是让痰液消失,而是让痰液更加稀释,更容易排出稀释后的痰液体积会增大,如果不及时排出,特别容易堵塞呼吸道,所以要用咳嗽来排痰
如果同时服用止咳药,阻碍咳痰,可能会造成呼吸不畅孩子年龄越小,气道阻塞的风险越高,咳痰能力越差,越应该警惕因此,不建议同时服用或间隔服用
抗凝药物可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止痛药有抗血小板作用两者作用类似,前者是防止血液凝固,后者是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同时,服用会增加出血的机会,容易导致患者内出血,如皮肤充血,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如果不小心受伤了,很容易止血
常见的抗凝药:华法林,利伐沙班片,艾多沙班等。
常见止痛药: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解鼻塞药和降压药合用会影响降压效果缓解鼻塞的药物通常含有解充血成分,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来缓解鼻塞,但这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降压药的疗效高血压患者,尤其是经常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慎用解鼻塞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氨酚伪麻黄碱胶囊,氨酚伪麻黄碱片,复方桔梗麻黄碱糖浆等,在专家或药剂师的指导下
这些常见的药物一定要记住,不能混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特殊人群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服药。
慎用:注意特殊人群服用此类药物。
老年人代谢速度减慢,各器官功能减弱,药物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复方感冒药中含有伪麻黄碱,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慎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如尿排不出来,膀胱肿胀等
不是说孕妇不能吃药,而是一定要在吃药的时候吃,而且要在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下吃妊娠早期是胎儿大脑,神经和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感冒病毒本身和抗感冒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都很大建议孕早期避免服药,但如果孕期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应及时就医
由于婴幼儿肝肾发育不成熟,药物的消除和排泄较慢,服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的发热指南都建议发热儿童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但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
另外,注意:不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冒药,以免成分相同导致用药过量,使用儿童剂型的药物或儿童推荐剂量的药物,不要一发烧就急着用退烧药一般体温超过38℃时,退烧药适合合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2023-03-17
2022-01-10
2022-01-10
2022-01-10
2022-01-10